一 個 婦 人 不 小 心 掉 了 一 把 傘 , 她 一 路 上
都 很 懊 惱 , 不 停 的 怪 自 己 , 怎 麼 如 此 的
不 小 心 。 回 家 之 後 , 她 才 發 現 , 天 啊 !
連 她 的 錢 包 也 不 見 了 。 原 來 她 一 心 惦 記
著 掉 傘 的 事 ,結 果 倉 促 、 惶 恐 、 不 安 中
, 一 分 心 連 錢 包 也 掉 了 。
人 類 , 可 略 分 為 「 悲 觀 」 論 者 , 與
「 樂 觀 」 論 者 兩 種 ; 差 別 就 在 於 , 面
對 事 情 的 態 度 。 人 類 是 知 性 的 動 物 ,
任 誰 都 會 對 自 己 所 犯 的 錯 事 , 感 到 後
- May 15 Fri 2009 20:01
不要活在過去
- May 15 Fri 2009 20:01
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
證嚴法師曾說過一段話
原諒曾經傷害過你的人
也要做一個不輕易被傷害的人.
很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命留下一點空隙,
就像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一點緩衝的餘地,
- May 15 Fri 2009 20:00
父與子
選自『宇宙光雜誌』
有一位父親存了很久的錢,終於買了一輛雪亮的新車,他非常寶貝這部車,每天都
洗車打蠟,他五歲的兒子見父親這麼愛車,也非常興奮的幫爸爸一起洗。父親有這樣一
個兒子,非常滿足,深覺這個兒子很體諒為父的心。
- May 14 Thu 2009 23:48
如何協助孩子面對離婚
媽媽很久沒有說故事給我聽,也很久沒跟我說『晚安』了」「爸爸都不跟我比賽打電動了,也都沒有給我愛的擁抱。」「爸爸、媽媽你們怎麼了?你們不喜歡我了嗎?我會乖乖的,真的…」 在夫妻雙方決定離婚的同時,我們往往會陷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中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何減低父母離婚可能對孩子生心理方面產生的不當影響,則是父母親必須共同面對與學習的重要課題。
以下有一些協助孩子面對父母離婚不錯的觀念,建議您不妨可以試試看。 夫妻一起告知孩子離婚訊息 父母要先放下彼此的衝突,共同討論如何一起告知孩子離婚的事實,傳達「孩子你沒有錯」的訊息,幫助孩子逐步接受並澄清疑慮。 讓孩子的心靠岸~情緒支持 體察孩子複雜的情緒狀態,接納孩子的心情,鼓勵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可以為自己的傷心失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可以舒服一些。 給孩子發問的空間~允許討論 主動提供允許與開放的討論機會,與孩子談談疑慮或擔心,對於未來的生活安排儘可能地掌握「最少變動」與「最少失落」的原則來替孩子規劃離婚後的生活型態。 孩子也需要時間適應 孩子的成長步伐是循序漸進的,避免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同時不管多麼忙碌,都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忙些什麼,定期與孩子談談話,表達對孩子持續的關懷。
給孩子適當的愛的保證 清楚地告訴孩子,雖然父母已經離婚、無法復合,孩子還是可以同時喜歡自己的爸爸和媽媽,傳達離婚並不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愛。 親職共識~一致性的教養態度與方式 離婚後父母的親職角色仍然是持續存在的,保持開放的溝通管道且願意站在孩子的立場商討一致的教養態度與方式,將有助於孩子在未來生活轉變後的適應問題。 其實,父母親在選擇自己未來要走的路而各自分開,孩子其實也都感覺家裡的氣氛不一樣了,上述幾個方法能幫助您與孩子在離婚後儘早適應新生活,讓您可以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體貼孩子的心,一起迎接嶄新的生活旅程。
【試著這麼做做看】 幫你的寶貝蓋上了愛的保證章了嗎?試著回答下面問題,問問自己能不能幫孩子把愛的保證章蓋上。 陪伴寶貝章:每天與孩子相處的時間______小時_______分。 關心寶貝章:我知道孩子最近最喜歡做的事是______________。 聆聽寶貝章:我知道孩子今天發生了什麼事________________。 溫暖寶貝章:我有跟孩子分享我最近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 心情寶貝章:我答應孩子並有做到的愛的保證有____________。 如果你能蓋上的愛的保證章越多,代表孩子的心也能找到安全的港口靠岸。建議您不妨多創造與孩子共舞的時間,相信您會有料想不到的美麗「心」發現喔! 本文引自兒盟台中向晴家庭福利服務中心http://scfc.pc321.com/sp/epaper.asp?linklist=epaper01#2
- May 14 Thu 2009 23:47
法律好幫手
離婚除了牽涉到兩人婚姻關係,往往還涉及子女財務等紛爭;如果有家庭暴力的狀況,更可能有刑法上的問題,如果您發現無法藉由「離婚協議商談服務」與對方理性溝通,或是不得不透過司法程序來保障自己或子女的權益,那麼掌握確實的法律資訊或是找一個稱職負責的好律師將可以幫上很多忙。 目前各地方政府或是許多民間單位都設有「法律諮詢」的服務,有的免費,有的酌收數百元不等,您可以先透過法律諮詢服務來了解自己、對方或孩子有哪些權利義務,相關的資源請參考「離婚與單親資源」。
在您使用法律諮詢或者聘請律師前,建議您先做好下列準備,這樣可以讓法律專業人員更了解如何協助您:
1. 找親友或社工人員陪同前往,降低自己的焦慮不安,並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
2. 提醒自己,眼前要解決的問題先講,不需要把故事從頭到尾講一遍。如果擔心到時候一下子緊張說不清楚,可以事先寫下來。
- May 14 Thu 2009 23:46
孩子怎麼辦
提到離婚,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孩子怎麼辦?」這個問題也讓很多人決定繼續忍受難以維繫的婚姻。孩子需要透過家庭得到安全感與身心照顧,他們也從家人互動中開始學習各項人際關係。因此,家庭是否能夠滿足孩子身心發展所需,比起家庭結構是否為一父一母來的更為重要。 在討論子女監護權安排,究竟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呢?
1. 最少變動原則:也就是盡量降低孩子生活中的變動性,例如維持離婚前的照顧狀況,包括照顧者與生活環境都盡量不改變。
2. 子女之年齡、性別、人數及健康情形。如果手足間原本都在一起,最好也能繼續同住,以免孩子覺得被某一方父母遺棄或覺得父母偏愛其他手足。
3. 子女之意願及人格發展之需要。與同性別的父母住雖然有助於孩子學習性別角色模範,但他們也需要了解異性的社會角色,孩子需要在生活中學習兩性關係與互動規範。
- May 14 Thu 2009 23:46
如何好聚好散
研究指出,離婚所帶來的壓力高居生活壓力指數第二位!當婚姻破裂時,夫妻雙方往往對彼此有很多的情緒,也許是憤怒、怨恨、傷痛或失落…等等,這些情緒也造成個人許多身心上的煎熬。如果這些情緒與壓力能被適當的處理,混亂的心情與思緒才能逐漸穩定,個人的生活與身心才能重新得到安頓。
在這麼高壓力的狀態下,要怎樣幫助自己冷靜下來,理性地與對方討論相關事務的安排呢?尤其牽涉到孩子的時候,怎樣才能降低父母離婚對於孩子的傷害呢?
許多人在這麼困難的時候都會向家人或親友求助,希望在他們的支持與協助下,盡速妥善的處理離婚事務,但也可能演變成兩個家族的戰爭,甚至連當事人雙方都無置喙的餘地,儘管有了協商的結果,卻不一定是夫妻雙方真正想要的。
如果在處理離婚的過程中,能有令人信任、客觀中立的第三者,他(她)們對於離婚的心路歷程、夫妻互動與溝通模式、衝突解決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專業知識與能力,透過他們的協助,將有助於雙方暫時拋開糾結的情緒,冷靜地為自己與孩子好好的打算,如此更能確保離婚後孩子的權益,讓孩子在父母離婚後依舊能享有父母雙方的關心與照顧。
- May 14 Thu 2009 23:45
何春蕤給所有家長父母的一封信
本人的動物戀網頁圖片連結一案在媒體有很多的報導,因為「獸交」這個聳動話題而製造出許多恐慌與不安。但是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我們要如何面對似乎正在快速變遷的世界?每日層出不窮的性新聞究竟代表著什麼?這對於我們的家庭、子女與親子關係的影響是什麼?這或許是很多家長父母十分關心的問題。
動物戀網頁事件的本質,就是在一個學術網站內作為圖示的兩個圖片連結被認為是「散布猥褻」。其實,只要是明理的人就知道,在各類色情材料垂手可得的今日,告發團體卻大張旗鼓地檢舉一個學術網站,這根本就是借題發揮、另有圖謀,她們利用的正是大眾對於獸交的恐怖想像與對於我們網站的陌生無知。現在全案審判結束,雖然在過程中認定了我們網站資訊的學術性質,然而告發團體所煽起的道德恐慌也已經造成了人心的浮動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和那些一聽到有關網路資訊的聳動報導就氣急敗壞的家長們進行一些溝通。
最近幾年,因應全球競爭力的提升,國家政策積極鼓勵科技的發展和網路的擴散(還記得教育部的三百萬人上網運動嗎?),新的資訊管道和人際互動有了長足的進展,在科技教育和網路生活中逐漸成長的年輕一代已經成為未來國家創意和競爭力的重要承擔者。然而這對許多沒有跟上腳步的家長成人而言,卻形成了被排擠、被剝奪管教能力的感覺,網路看似無遠弗屆的存在也使得許多家長憂心忡忡,深怕孩子會因為在網路上接觸到不當資訊,脫離父母管轄而被帶壞。出於過去忌性的文化調教,父母們更擔心子女會因著情慾上的好奇或者被壞人引誘而一失足成千古恨。這種關心子女發展和安危的焦慮,於是形成了道德恐慌的溫床,以致於一聽到聳動報導或者被保守團體危言恫嚇,許多父母便立刻非理性的抓狂起來,甚至主動要求社會緊縮資訊和言論。
這種出於親情的憂心其實很可以理解,過去政治高壓年代的父母也曾經經歷同樣的情緒脆弱恐慌。由於大環境中的思想箝制,許多言論或立場都很容易被視為干犯政治禁忌,都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被逮捕監禁,因此當年的父母們對孩子的言論活動和人際接觸總是耳提面命,嚴厲管理,深怕孩子因為交錯朋友、走錯路而陷入萬劫不復甚至連累家人的境地。當少數老師或人權鬥士積極捍衛人們閱讀左派思想、台獨思想、共產思想的資訊自由時,周圍的大眾幾乎都避之唯恐不及,憂心這些人對子女的不良影響。當然這樣的憂心也並不是過慮:當一個社會只容許極度狹窄的思想路數和行為實踐時,所有其他思想路數和行為實踐都會被視為偏差和錯誤,也難怪父母們憂心忡忡。
- May 14 Thu 2009 23:45
何春蕤給學術界與文藝界朋友的一封信
今天促使我寫這封信的動機,不僅是我個人因為動物戀網頁連結而遭到起訴與司法審判,雖然宣判無罪,然而還有許多類似的壓迫事件在在都顯示此刻學術界與藝文界所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威脅──也就是憲法賦予的學術自由與藝術自由在民粹壓力下越來越缺乏保障。
近年來,不管是華山藝文空間的展演或是大專學生社團的身體創意活動,藝術自由在涉及敏感題材與前衛表現方式時,不但在公眾之前、公共空間中、或網路上的展示,每每遭到質疑,即使在室內嚴守十八禁的情況下,主管或主辦或贊助單位往往也會因為媒體的報導而飽受壓力或躊躇考量,更有保守人士積極質疑公家單位對前衛藝術的贊助或出借空間。
在另一方面,學術自由所面對的威脅,不但來自「學術的社會責任」或「學術自由不能無限上綱」這些通俗說法的侵蝕,也來自學術的行政單位受制於教育部官僚,而後者則往往臣服於民粹民意的壓力。在民粹的學術管制下,不但政治與性的議題首當其衝受到壓抑,很多其他學術研究議題也難以倖免(假設有人發現大麻或搖頭丸具有多種醫療健康效果,這種研究發現勢必也會遭到撻伐)。
學術自由與藝術自由的基本精神,原本就建立在學術與藝術都屬於獨立自主的領域。民意或多數決並非學術與藝術兩個領域內的操作原則,不論君主或民主,都不能決定何者為真、何者為美。